【港澳台专线】闽台匠人齐聚福州 共促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
中新社福州9月23日电 (叶秋云)23日,闽台匠人齐聚福州,以“笔墨绘闽台,镌刻连匠心”为主题的2023闽台匠人匠心交流活动,在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光禄吟台开幕。
闽台书画篆刻界代表携带各自的书画印章,在一幅绘有福州镇海楼与台南赤崁楼的长卷上留下印痕。活动现场,台方代表将这幅《匠心连两岸》书画作品捐赠给福建省总工会,成为闽台情谊相携的见证。
9月23日,福建福州,两岸书画篆刻界代表携带各自的书画印章,在一幅绘有福州镇海楼与台南赤崁楼的长卷上留下印痕。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台湾台南市文化协会理事长周芷茹表示,工艺最初因生活诉求而产生,而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美感的工艺品。经过时代的变迁,不同区域的工艺带有不同的特色。闽台同根同源,传统制作工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岸业内人士多交流才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来自台湾台南的苏启松在金银工艺技法上钻研深造40余年,当天带来了银饰作品《凤纹》。他表示,闽台匠人各有专长,聚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与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技艺。
开幕仪式上,闽台匠人拜师典礼举行。身着汉服的闽台师生代表在传统拜师典礼中,将匠人手作的“文房四宝”与书画金石作品献与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表达闽台师徒共同传习技艺的决心。
9月23日,2023闽台匠人匠心交流活动上,闽台匠人拜师典礼举行。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目前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就读的台湾学生李敏瀚,拜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行忠为师。他表示,他对建本雕版印刷技艺非常好奇,“有这个缘分可以拜师,当然要认真去学习和钻研,仔细倾听老师的教导”。
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郑炜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与笔墨纸砚及金石篆刻等相关的传统技艺,被历代文人墨客赞誉,成为中华文脉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闽台匠人匠心交流活动以此为媒,很有意义。”(完)
中新社太原9月23日电 (高雨晴)考古遗址研学联盟23日在晋成立,开启中华文明探秘研学新路径。
当日,“穿越五千年,晋情话山西——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遗址考古队长论道山西暨考古遗址研学联盟成立”活动在山西太原启动。活动吸引了来自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良渚遗址等18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遗址的考古队长,以及部分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负责人参加。
考古遗址研学联盟9月23日在山西太原成立,开启中华文明探秘研学新路径。 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
作为本次活动的总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围绕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区域的都邑性和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其中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良渚遗址、石峁遗址、城子崖遗址等18处遗址均是典型性的代表遗址。
近年来,文化与旅游融合,研学旅行应运而生。独具特色充满神秘的考古遗址及考古现场,成为民众心中向往的“远方”。
“因此,我们提出‘考古遗址研学’的概念。”高江涛表示,在广袤的遗址中穿行,让深奥的学问与大众体验紧密融合;让厚重的文化遗产与一场深度游历紧密融合;让悠久的文化根源与现今的社会生活紧密融合;让考古与时代需求紧密融合,紧跟考古人的步伐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龙虬庄遗址负责人林留根表示,如今,新时代的考古,给考古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作为考古队长,光是发掘研究,写论文、学术报告已远远不够,要在此基础上保护、利用、传承、弘扬。
林留根说,对考古人而言,考古遗址研学是一个新的课题。“到底如何去开展这种研学,深度解读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对每一个考古队长来说,都是一个新的任务。”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表示,考古遗址研学是山西省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个聚焦点。本次活动旨在充分挖掘山西文化优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铸魂旅游、文化赋能旅游,叫响“考古遗址研学”新理念、新模式,塑造山西又一个文旅品牌。(完)